您的位置: > 比特币行情> 正文

打印本文             

Jan. 2022,Grace@footprint.network

Data Source: Footprint Analytics  

继探讨了各国对元宇宙的态度和动作之后,笔者发现任各界纷纷扰扰评判不一,元宇宙本身依然继续向前发展,颇有种“他强由他强,强风拂山岗”的意味。

元宇宙相关的协议彼此间不断竞争,市值也有所增长。但是从近半年市值前 10 的元宇宙加密资产交易量来看,每月都保持在约为 20 亿的平均水平,没有持续新增的动向。10-11 月因虚拟地块 Decentraland 和 The Sandbox 被炒热而有所升高,但 12 月开始也逐渐回落至平均水平。

Footprint Analytics - Top 10 Metaverse Trading Volume Last 6 Months

技术瓶颈限制,对元宇宙心存疑虑,玩家信念感不强等原因,可能是元宇宙市场未迎来爆发的原因。技术瓶颈往往会随时间限制而不断突破,但玩家心存疑虑则需要人为干预,采取一定措施解决现存的问题,以增强对元宇宙的信念感。

最为有效且难度较大,又不得不为之的是在元宇宙中引入法律作为底线保障。现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现行法律都不能顺利在元宇宙中直接适用,存在诸多冲突之地,笔者就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展开分析。

(一)人权:元宇宙世界的人如何存在?

诚如前述,元宇宙中需要建立数字化身,使之在虚拟世界中独立于其他用户创建的化身而存在,并从事一定的社交活动或是经营活动。而这个过程中所运用的区块链技术具有匿名性,可使现实世界中的一个独立个体在元宇宙世界中创建数十个乃至上百个数字化身。以 Decentraland 创建的元宇宙为例,现实世界中拥有多少个 MetaMask 地址即可创建多少个元宇宙数字化身。

由独立的 Meta Mask 地址创建的每一个数字化身都成为元宇宙中独立的人,根据朴素法理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担责。元宇宙中的人亦理应如此。但是实际上元宇宙中的人是被现实世界中的 MetaMask 地址的实控人所控制,并没有独立的意识、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更像是一个被控制的提线木偶。当发生了侵权行为时,元宇宙中的人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不可谓之完整的人,完整的责任主体。

当前的 Decentraland 元宇宙中尚未接入全息影像、传感等技术,数字化身尚且停留在角色创建的层面。一旦接入相关技术后,数字化身的一言一行都会反馈到现实世界中的人身上。如果出现斗殴、性骚扰等行为,现实世界的人也能感受到疼痛和性羞耻感,但是无法追究元宇宙中的人的责任,试问这个时候该如何自处?

是以,元宇宙继续向前发展则必须解决元宇宙中人如何存在的问题,方能厘清权利义务关系。

The platform that appeared the first case of Metaverse sexual harassment: Horizon Worlds  

(二)隐私权:元宇宙世界可还有隐私可言?

元宇宙是以科技手段为基础实现的,元宇宙中的一切都以数据的形式存在于区块链上或其他的云储存空间中,这对科技公司数据安全有较高的要求。

现实生活中我们使用某一项服务,不得不通过点击“同意”授权科技公司收集我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数据,包括身份信息、手机号码等;在这种程度下信息网络犯罪、诈骗犯罪便屡禁不止。而进入元宇宙世界授权收集的数据将更为全面,个人生物信息包括指纹、声纹、生理反应甚至是脑电波数据等都会成为存储在科技公司的数据库中,一旦被有心人士利用,后果将无法想象。

实际上现在科技公司对用户隐私数据保护不尽如人意,数据泄露的报道屡见不鲜,加剧了对元宇宙数据和隐私安全的担忧。

  • 2018 年,Meta(原 Facebook)因泄露用户隐私给剑桥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而受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处以 50 亿美元的罚款。
  • 2021 年,B2B 营销公司 OneMoreLead 将用户数据存储在开放式数据库中,导致约 6,300 万用户数据泄露。
  • 2021 年,德国电信公司子公司 T-Mobile 遭到网络犯罪攻击,超过 4,780 万用户的个人数泄露。

因而,在元宇宙的发展更进一步之前,不妨先停下思考隐私数据的安全问题,以免滋生新型犯罪。

(三)知识产权:元宇宙中的资产你是否拥有版权?

在塑造元宇宙过程中科技公司为了增强现实感,必然会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移植到元宇宙中,譬如标志性建筑、世界名画、知名 IP 元素乃至现实世界的一草一木等,这就涉及是否获得授权。如若无授权,则有可能知识产权侵权或是违反法律规定。

其次,元宇宙需要用户贡献内容来丰富,利用现实世界的内容来进行二次创作或是生产内容成为比较常见的方式。这就又产生了知识产权纠纷的一环。如果用户生产的内容是无授权的,那内容所有权应如何认定?详尽分析,请见《元宇宙的未来发展涉及的法律合规问题(一)——元宇宙知识产权的法律分析》。

如果用户是以自己的全新创意和想法在元宇宙中生产内容,而被盗用至现实世界中,应当如何认定所有权?现行的法律规定了虚拟财产应该受到保护,然元宇宙内创作的内容是否属于现在法律所规定的的虚拟财产有待考究,如何在现实世界进行保护仍无法律进行规定。

因此,在大肆发展元宇宙的同时,建议先思考元宇宙内容知识产权的问题,以免产生系列侵权问题却无法维权。

写在最后

实现元宇宙是一项很大的社会性工程,需要多行业的长期磨合共同推进,方能有所成效。元宇宙如能正确利用,或将带领人类跨入更高的文明。但是如果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夯实基础,那么只能是海市蜃楼,只是成为另外一个网络空间罢了。

关于 Footprint Analytics:

Footprint Analytics 是一个一站式可视化区块链数据分析平台。Footprint 协助解决了链上数据清理整合的问题,让用户免费享受 0 门槛的区块链数据分析体验。提供千余种制表模板和拖拽式的作图体验,任何人都可以在 10 秒内建立自己的个性化数据图表,轻松洞察链上数据,了解数据背后的故事。

Footprint Analytics 官网:https://www.footprint.network

Discord 社群:https://discord.gg/3HYaR6USM7

Telegram: https://t.me/joinchat/4-ocuURAr2thODFh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存在明显的理解或数据错误,欢迎反馈。

版权声明: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商用转载需联系作者授权,擅自商用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的,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丧文化,后亚文化下的 Web 3.0 新部族

撰文:Mingzin

编辑:榆生

在《Azuki:日本动画与Web3.0后民族身份特征》一文中,我从 Azuki NFT 作为日本动画的一个延续的角度,阐述了 Web3.0 的去中心化理念与日本科幻动画里的虚拟世界相互呼应的原因,以及人们在全球视野中对理想化了的“后民族身份”的想象与向往。但是,在这个复杂的全球文化视野下,这种混融的风格元素与其多元化的模型所建构出来具有二次元精神的风格流派,并没有拥有相对主导的影响力。似乎,普罗大众在和一个更能代表人们当下的思想状态共鸣。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当下的时代精神 (zeitgeist),不同地方的人措辞或许不同,但是它们的价值内核具有普世性质。在 2021 年 6 月,中国大陆掀起来了一场巨大的社会运动——“躺平”。“躺平”是一场“消极性的”反抗运动,它反映了年轻人对国内环境下难以避免的 996 工作制度、内耗的内卷行为和劳动法失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态度。纽约时报的记者 Cassady Rosenblum 指出,不仅在中国存在“躺平”这样的现象,在如美国一样的西方国家,工作的神圣性也早已被祛魅了。

由此可见,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对所谓“正能量”、艰苦奋斗精神和类似于美国梦的宏观叙事进行了反思,信仰的崩塌随之带来的必定是一系列物极必反的社会运动和行为。NFT PFP 项目 mfers 的模型构思和其自发性极强的社区则是对目前全球集体出现的“丧文化思潮”的呼应。本篇文章将从丧文化和后亚文化下的新部族,两个角度去探讨mfers在后现代语境下所引发的一股 Web3.0 社会文化风潮。

注:本人认为可以把后亚文化下的丧文化归纳为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条分支;丧文化的内核是抵制宏观叙事、呈现虚无主义、碎片化等等。这与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本质是一样的。当然, 后现代主义的复杂性是值得我们去讨论的。由于本人的知识储备和文章篇幅有限,我们将主要分析 NFT PFP 项目,故而并不能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视角中给大家一个深刻研究,希望大家能够原谅。在合理地运用学术语言的前提下,为了照顾非学术的读者,本片文章内所使用的“后现代主义”等同于丧文化的含义

从风格及内容呈现的角度上对NFT PFP项目进行一个大致分类,BAYC (无聊猿俱乐部) 和 mfers 是在同一个赛道上相互竞争的对手,两者在创作上也产生了相似的价值取向。BAYC 首席设计师 Seneca 在与滚石记者 Samantha Hiossong 的采访中解释道,无聊猿的模型设计与她本人的审美息息相关,其构思是一只即便拥有世界上所有的金钱和时间依旧对生活感到厌倦的猿猴。mfers 的设计师 Sartoshi 在他发表的《what are mfers》文章里也表示,他与他所画的火柴人形象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那个抽着烟,慵懒地摊在椅子上操控键盘的火柴人,使他意识到这个形象原型就是在 web3.0 里的他本人。

两位艺术家都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在社会中的模样反映在了设计的角色上,而这些未经美化且具原生态的NFT角色打动了人们,并让人们对这种形象产生了共情。来自华南理工的苏宏元教授在《后亚文化视阈下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反思表明》文章中阐明:“丧文化主要指 80 后、90 后群体在面对社会阶层固化、生活困境及工作压力等时无能为力,陷入消极、迷茫甚至绝望的情绪“漩涡”中,因而使用文字、图片、影像等符号形式对自身麻木、颓废生活方式进行戏谑和自嘲。”而这些 NFT 角色所带有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 NFT 市场上极其受欢迎的程度,反映了目前真实的社会状况,人们消极厌世和逃避现实的心态。

BAYC #4671

我们似乎在无聊猿#4671看了一个这样的表达,一个消极厌世且富可敌国的猿猴即使在参加本该热闹的派对时,也无法感受到一丝快乐。这个带着浓浓黑眼圈而又抑郁深邃的眼神表现了整个角色形象的心理纵深,就像苏宏远教授所说的一般,丧文化下的人们已经”自身麻木”。而那顶引人注目的派对帽与ta抑郁的表情产生了强烈对比,使得无聊猿#4671置身于一种更加荒诞的境地。Ta 如同进入了《禁闭》(哲学家萨特笔下的戏剧)里的地狱场景一般,进入了被众人凝视的派对之中。而 BAYC 联合创始人之一的 Gargamel 也指出了由无聊猿而引发的情绪中蕴含着一种存在主义的无聊感。

丧文化,后亚文化下的 Web 3.0 新部族

撰文:Mingzin编辑:榆生在《Azuki:日本动画与We...

关于我们

币安下载官方app|币安iOS版|币安安卓版|币安电脑网页版

  • 用户支持
  • 帮助中心
  • 服务条款
微信二维码
币安官网渠道 数字区块链交易平台 Powered by binance
QR code